毁掉一个年轻人最好的方式,就是让他成为多面手
转自:腾讯企鹅号
时间过得真快。今天是国庆假期的第 5 天。
这个假期,不管你是人在旅途,还是蜷缩在家,都开启了放飞自我模式。
抖音、微博、今日头条等,它们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蚕食你的碎片时间与精力。
抖音的全屏设计甚至覆盖了手机顶部的时间显示,像一个既没有窗户也没有时钟的赌场。
这些 APP 的存在,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,也使娱乐变得极为廉价。
现在,长假过半,该收心啦!
今天的文章,来自书单的特约荐书人石若萧。
他为大家推荐的这本书,说出了一个扎心的道理:人与人之间的差距,是由碎片时间拉开的。
你的注意力出了问题
你是否面临过这种苦恼:
某一天,你接到了领导分配的任务,要求在三天之内写出一个报告。
你觉得这个任务不算难,于是做好了计划,打算按部就班地推进。
但当你坐在电脑前,面对空白的文档发了几分钟呆之后,便打开了浏览器,在百度信息流的引导下打开了一堆页面,开始浏览各种各样的内容。
看着看着,然后你觉得头有点晕,肚子又有点饿,于是你点了个外卖。
吃完后,把饭盒扔进垃圾桶,收拾了下桌子。
接着感到血糖上升,又开始犯困,不由自主地躺到了床上。一觉醒来已经是晚上了。
躺在床上,你心想,如果现在起来工作,晚上势必睡不着,第二天也说不定报销了。于是干脆闭眼继续睡了下去。
然而第二天,又重复了第一天的日程,直到第三天,deadline 临近,你才开始急吼吼地赶报告,饭也顾不上吃了。
最后你交给了领导一个逻辑乱七八糟,完全不符合预期的结果。
领导低头看着这份报告,又抬头看看你,慢慢皱起了眉头……
那么问题就来了。既然所有的计划都做好了,只需要推进即可,但为什么就是完全无法控制自己?
一切就在于,你在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方面出现了问题。
今天,我和你分享的这本书,就叫《注意力曲线:打败分心与焦虑》。
为什么我们的注意力无法集中?
远古时期,人类既是猎人,有时候也充当被捕食者的角色。
实时对变化的环境作出反应,是人类生存所需的必备技能。
想象一下:现在是五万年前,你正坐在河边钓鱼。这时候,身边的草丛发出沙沙声,一条毒蛇正向着你的方向潜行过来。
你察觉到了危险,肾上腺素分泌量大大增加。
这时,摆在你面前的有两种选择——要么跳起来跑,要么捡块石头把蛇砸死。
但如果你钓鱼太过认真,没发现蛇的到来,结局就只能是被蛇咬了。
这是写在人的基因中的本能,学名叫“定向反应”。而那些过于专心,没有感觉到野兽正在接近的先辈们,都被吃掉了。
当代的情况恰恰反了过来。
远古时期,一人往往要分饰屠夫、猎人、采果工、打柴工等几角。但现在却讲究专业化。
因此,想要做好手头的工作,比起“定向反应”,我们更需要的是“持续性注意”。
但很多人都有种错觉,认为自己可以同时做好几件事情而不影响效率。
事实并非如此。电脑中同时运行好几个程序时,其处理速度会显著下降,或者无法对新的指令做出反应,甚至干脆死机。
人脑和计算机其实差不多。当一个人同时干几件事情的时候,就等于过多地使用了自己的脑部资源,很容易变得效率低下。
况且,人类其实是无法真正意义上地完成多重任务的。
比如,你不可能同时完成看电视 + 写作业两件事。
实际情况是,你盯着电视看了两分钟,然后想起来自己该写作业了,又匆匆补了几笔。
这时你听到了女主角在哭,于是又好奇地抬起头来继续看电视。
这不叫多重任务,本质上这是一种在不同状态间的快速切换。
问题是,人在从一种状态切换到另一个状态时,很容易受到残留状态的影响。
比如,你如果在刚看完电视的时候写作业,心里免不了会一直挂念着女主角的结局。这种挂念,很容易让你作业的错误率显著上升。
研究表明,电视画面每 4 秒变化一次,这种持续且重复的定向反应让人的肾上腺素分泌激增,更加无法集中注意力。
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,信息的生产更加爆炸。
因此,为了掌控自己的生活,我们必须要学会首先掌控自己的注意力。
注意力是由什么决定的?
《注意力曲线》一书的作者、心理学家露西·乔·帕拉迪诺认为,注意力主要由肾上腺素的分泌量来决定。
但注意力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,两者之间的关系,并非是简单的正比或反比,而是呈一个“倒 U 型”曲线。
简单来说,如果一个人肾上腺素分泌量很低,那么他就会整天犯困,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致。
但如果肾上腺素分泌量过高,整个人就会变得狂躁不安,东一榔头西一棒槌,没办法专心做好任何事情。
诀窍就在于,如何将肾上腺素的分泌量,控制在“倒 U 型”曲线中的“注意力专区”中。
如果换算成 0-10 分的打分制,那么在现代工作中的大部分时间里,理想的注意力专区大概在 3-7 分之间。
0-2 分,可能是比较理想的休息区间,但只适合泡温泉。如果这时候办公,就会很容易打瞌睡。
而 8-10 分只适用于高强度的对抗性运动。对工作有害无益。
《注意力曲线》中提到,只要经过恰当的训练,这种分泌量其实是可以自我控制的。
如果你有注意力不足的问题,那么可以试着增大刺激。
通常来说,这种情况在那些居家工作的自由职业者身上比较常见。
因此,可以试着换个环境,到当地的书店、图书馆或咖啡馆办公。或者听一下积极向上的音乐,令自己的精神振奋起来。
如果你的问题是接受的刺激太大,任务太多,以至于无法沉下心力完成工作。
那么你可以采用瑜伽式的呼吸疗法,或者暂时中断一下任务,去玩一会游戏,睡个午觉,来让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。
一言以蔽之,人的大脑就像肌肉一样,是可以通过不断地训练实现进步的。
理论上来说,只要训练得当,每个人最终都可以快速进入状态,针对不同情况合理分配自己的注意力。
如何恰当地管理好自己的注意力?
但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?
《注意力曲线》给我的最重要启发,就是人往往不是因为任务太多导致无法集中注意力。
真正让人焦躁不安的,其实是逃避心理。
人性是有弱点的。研究表明,人对未完成任务的记忆,远远大于对已完成任务的记忆。
同时,人对失败的恐惧,也大过对成功的喜悦。
经济学研究表明,股票市场中,损失 3000 美元带来的痛苦感,要远大过赚到 3000 美元带来的激动。
因为害怕可能导致的糟糕结果,所以干脆什么也不做。
这是当代绝大多数拖延症背后的心理成因,并且人们还往往会用“完美主义”之类的词来粉饰这类行为。
如果不想方法克服这种恐惧心理,那么前述的做法甚至有可能会引起反作用。
比如说,你觉得压力太大,想放松一会儿。于是中断任务去玩游戏,结果因为迟迟不愿重新开始,最后把一整晚都浪费掉了。
其实,不光是你,当代人或多或少都要同这种恐惧做斗争。
在工业不发达的时期,人们的工作流程和结果都是相对固定的。
古时候,砍柴多久,得柴几斤,都有定数。工厂工人也一样,计件工资,按劳取酬,多劳多得,只消按部就班去做即可,完全没有拖延的理由。
但现在,机械重复的岗位越来越少了,和以前比起来,现在工作内容更需要创造力,存在着更多的不确定性,学习成本也更高。
面对这种不确定性。人们很容易担心,自己付出了时间,付出了精力,最终什么也得不到,还要被老板骂——就跟害怕损失 3000 美元的心态一模一样。
因此,倘若不克服恐惧,所有表面上的解决办法,都只是治标不治本,最终甚至成为继续拖延的借口。
书中给出了如下几种方式,让你学会直面自己。
1. 对己诚实
人们都很难承认,自己享受的事情,会成为自己成功的阻碍。
比如说,很多人习惯在办公的时候听嘈杂的摇滚乐,并自我暗示说这种行为会提升效率。
实际情况很可能并非如此。正确的态度,是换几种音乐类型作为对照。
2. 建立信心
人首先要相信自己,以及确定自己在做的事情有价值时,才能够全力以赴。
同时,为了不让自己太过焦虑,不妨把工作内容分解成几个小部分,每天完成一点。
3. 点燃希望
时刻提醒自己,按时完成工作会收获什么?而没有按时完成工作又会损失什么?
同时,不妨多看看名人传记,在名人名言中点燃自己对未来的希望。
4. 直面过去
很多时候,拖延其实和童年的境遇和习惯有关。
举个例子,很多人童年时可能都有这种经验:被父母严格要求,不做完作业就不能出去玩。而作业又确实太难,可父母并不能理解到这一点。
这时候,孩子感到很无助,很生气,但又不能公然反抗说“我不想做了”。
因此他们只是尽可能拖延时间,一直拖到睡觉时间还没写完。父母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现实。
本质上,这是一种反抗行为。而且这种反抗很容易形成习惯,让人把“拖延”和“反抗权威”下意识地等同起来。
这一点尤为重要。因为多数人花费了太多时间处理眼下的危机,而没有充足的时间回溯过往,找到自己行为模式背后的心理成因。
注意力管理,是当代人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技巧。
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,简单重复的工作岗位正在逐渐消失,而缺少标准化流程指导的创造性任务正在大量出现。
面对这类工作,人们很容易感到无所适从,继而开始拖延不前。再加之廉价的娱乐产品推波助澜,让情况更是雪上加霜。
这就是我和大家分享《注意力曲线》这本书的原因。
没有注意力管理,我们要么被飞速前进的社会甩下,要么在被社会甩下的担忧中不自主地吸收大量无效信息,影响正常的工作产出,从而被甩得越来越远,陷入恶性循环。
为了迎接并应对社会的变化与挑战,我们需要系统化地学习大量知识。
但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。学会如何恰当地管理好自己的注意力,并将它分配到阶段性的学习任务上,就变得分外重要了。
愿你能在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中站稳脚跟。
不颓废,不浮躁。
静下心来,苦心钻研,力求突破,直至有所成就。